【追忆王建辰】(2)纪念王建辰教授诞辰100周年 -----我的科学引路人

作者:郝捷        发布日期:2021-04-16     浏览次数:

2021年,是王建辰教授诞辰100周年,也是我认识王建辰教授的第20年。回忆与王建辰教授的点滴,我总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科学家精神以及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非凡价值与意义。选3件小事以示哀悼,先生千古。

一封小小的“推荐信”,教会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2001年,大学二年级的我,参加挑战杯大赛需要一封项目申请推荐信。初生牛犊不怕虎,径直去敲了心中认为最厉害的王建辰先生的门。王建辰教授是我国家畜产科学奠基人之一,当时已经八旬高龄,他很亲切地接待了这个有些冒失的小姑娘,耐心地听我讲完事情原委,爽快地答应下来。当我离开时,他还坚持目送下楼,直到的背影消失。那是我第一次被科学家所震撼。我只是一个本科生,王建辰教授根本不知道我是谁,却给了我最大程度的尊重。次日我去拿项目申请书和推荐信时,又一次震惊了:5000字的申请书被老先生改得密密麻麻,连标点符号都做了修正。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一个高山仰止的前辈,却能够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无名后辈给予如此的尊重和无私的帮助,这就是人格的魅力,也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这件事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我此后的人生。在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我也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尊重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个简单的做人的道理也给我此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看望王建辰先生。我和王建辰先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读到大三的时候身边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复习报考研究生了,我沉浸在哪比较好玩?哪比较有趣?怎样去捉弄隔壁班的男生?王建辰先生知道这些情况后,并没有给我长篇大论或者指责我玩物丧志,而是像对自家淘气的孙女一样,循循善诱地给我讲科学的意义,讲年轻人投身于科研事业的乐趣讲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为民的情怀….在滴滴涓流式的谈话和聊天中,我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我真的就这样过一辈子吗?我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

就是在这一年,我下定决心考研究生在王建辰先生的鼓励下,我终于如愿考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硕博连读生。毕业的时候,王建辰先生送离开大学校门,并送给我一首诗。那一路我一直都不敢回头看他,早已因为不舍而流泪满面。

送别毕业生郝捷同学

王建辰,200491

满怀信心,展开翅膀

搏击风雨,分离翱翔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握时代的方向

开创那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为祖国,为人民

发挥自己的力量

我等待,我希望

听到你胜利的凯歌

看到你事业的辉煌


一句朴实无华的“格言”,照亮我前行道路的方向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我就读的学科专业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人类很多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功能细胞受到了损伤,有时这种损伤是不可逆转的,正是如此。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让人类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是否可以用干细胞定向分化出功能细胞,让已经受损的器官得以修复,让本已无望的患者重获新生?我的导师周琪院士领衔创建的北京干细胞库(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前身),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传统的药物研发的有个基本的双十原则: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更何况这是个新型的细胞药物,道路很艰辛自不必说,能不能坚持下来,对于当时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的人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看到一波又一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也为自己将来毕业后如何选择徘徊和犹豫。在这个时候,我特别希望能够听到王建辰先生对我的教导,为我指明方向。可是,此时的他却惜言如金,只是告诉我:“自己的路需要自己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令我感动的是,这时候的他却异常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他会爱人一起步行十公里,为我买各种生活用品再托人带到北京。多年之后,已经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我才终于理解王先生当时对我的深情厚爱:“蹒跚学步时,最大的爱是我陪伴你左右;独立前行时,最大的爱是我能够看着你渐行渐远,”

2010年,我取得了博士学位。王建辰先生此时已年近九旬,眼睛因为严重的视黄斑变性几乎失明。但他一直默默地关注和支持我,当他听到我博士毕业的消息后,王先生还亲手写了一封信,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极难辨认,我每读懂一句,心头都为之一颤。在信里,老先生关切地问我的工作单位和爱人的名字,还想要一张戴博士帽的毕业照片作为纪念。信的末尾,他写道:太累了,要休息。我们相处那么多年,这是第一次他说累。那一刻,我隐隐意识到,我最害怕的分别或许不会很远了。年后,王先生溘然长逝。

“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在此后的工作中,每当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反复去想王建辰先生给的我这句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这句话也一次次指引我走出迷茫、走出困惑,走向希望,走向未来。

多年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14年来,我们团队的项目开始取得一系列成果:北京干细胞库建立了我国首株临床级人胚干细胞系、共有500余株临床级干细胞系和3000余株多物种不同发育潜能的细胞系,同时开展了11项国家备案的临床研究,也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内标准30余项,发布团体标准8项。同时也积极推动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国际干细胞行动计划。20196月,北京干细胞库成功获批成为国家干细胞资源库,从此开启了新征程、新篇章。

一种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激励我牢记献身科学的使命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作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第一批成员,接到通知立即动身前往武汉一线开展工作,我们团队坚持十几年的科研成果终于能在这场战“疫”中加速推进实现了。那一刻,我的脑海中突然想到了上大学的时候,王建辰先生给我讲的科学家前辈们为国为民的故事。而正是多年前的这些故事,这些科学前辈们的精神激励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时刻。

初到武汉,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事情的进展远比想象中困难的多。我和团队成员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去拜访,邀请院方共同开展我们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的临床试验,但是却经常吃到闭门羹。

“干细胞是什么?”

“有用吗?会有什么后果?”

“做可以,但你们要承担所有责任!”

即便对专业医学人员来说,干细胞药物也是个过于新鲜的事物。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许多人不想冒险,我们完全理解。

身处武汉,在最艰难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王老先生给我讲到的坚持的意义和科学探索的价值,正是这些有关科学家精神的回忆,让我遇到的困难就不再惧怕他,咬咬牙再坚持一下,也就有了新的转折与希望。

凭借着心中这种不可动摇的意志,我们团队终于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注册试验。截止20209月,CAStem细胞注射液在武汉、北京和哈尔滨累计治愈患者74例,是针对危重症治疗零死亡率的治疗手段。

就像干细胞一样,在某些关键时刻,我们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一次次变成更多样化的自己,一次次被输送到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科学家的精神也是如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科研人员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就是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使命与责任,播种知识与希望的种子,用科学研究成果做出造福人类健康最大的贡献。

王建辰先生是我大学时期的恩师,是我的家人与朋友,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永远照耀光芒的灯塔,引领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用无限的关爱,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与信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奋进新时代的大潮中,母校隆重纪念王建辰先生100周年诞辰,也是对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一种激励和鞭策。也感谢王建辰先生对我一生中的智慧启迪与精神洗礼,吾辈当自强,共圆中国梦!

缅怀先生,致敬先生!

附件1:大学毕业赠诗

image.png

附件2:博士毕业祝贺信


image.png

附件3:郝捷个人简介

郝捷,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2004级本科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干细胞资源库主任,同时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TC 276 WG4注册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生物样本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专家等职务

郝捷艰苦攻关18年,带领团队建立标准规范的细胞资源库,探索干细胞成药和干细胞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路径。团队建立的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是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细胞库国家干细胞资源库2019年成为我国首家通过CNAS《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20387:2018,IDT)现场评审的生物样本库,并于2021年获得CNAS颁发的中国首张生物样本库认可证书团队建立多种基于重大疾病的功能细胞定向分化和鉴定平台,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同时,推动成立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创新联盟,推进国际干细胞行动计划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郝捷带着自主研发的干细胞药物CAStem细胞注射液逆行武汉,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CAStem细胞注射液获两个适应症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并入选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重点推荐的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

郝捷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总计参与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项目6项;参与论著2本;授权专利4项,正在申请专利20项;参与已发布标准8项,正在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内标准10项;获得科技奖1项;开展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11个。被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奖(个人)”、“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感动人物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