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不划考试重点,上课不点名,平时没作业,他把解剖学选修课上成了“爆款”

作者:王娟 周彤 李一天 来源:广州市科协 发布日期:2023-09-05 浏览次数:

【编者按】张黎,男,中共党员,2004年9月—2007年7月就读于我校动物医学院,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基础兽医学专业。现为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副教授。

‍‍‍‍‍‍‍‍‍‍“这门课考试的确很难,但重点都均匀地分布在书本的每一个角落。”“第一颈椎寰椎为何名为Atlas?这是以古希腊传说中大力神阿特利斯命名,当太阳快要掉下来的时候,是他用双手去托起了太阳。你们看这块骨虽然非常小,但它却能托住整个头颅……”

工作的第15年,作为医学生领路人的张黎,照例在第一时间给大一新生上“启蒙”课。深知“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的张黎,这一堂课上不会讲任何知识点,只用深入浅出的生动案例,为医学生找到自信、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用敬畏之心打开医学殿堂的神圣之门。

他从不为学生划考试重点、上课不点名、平时也没有作业、平时成绩都自评……即使如此,他的人体解剖学课程,依旧是学生到课率最高、选修课最难抢、创新学习方法无穷、学生自觉争相做作业的一堂神课。

9e6164bb283243e7a40456a586d62301.jpg

启蒙·“不能扔掉你身体的每一个零件”

张黎的课程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张力,这样极具感染力的课程不仅来源于他对知识广度的不懈追求,更是由于对知识精度的深度耕耘。虽然课表上只有两节课,但他鲜少空闲时间。为了与时俱进,和学生们一同成长,他在课余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知识正不断更新,我要重新整理资料、背诵知识点以丰富我的知识储备,这些准备的过程都不容易。”

在张黎的眼中,大学生都是成人,自己只是引导他们找到学习方法和路径的引路人。所以,他总是以分享的姿态与同学们分享知识与阅历,以同理心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海量的医学知识创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7a45faf1a4cd47b8af61e0fa60322bcf.jpg

面对人体结构不规律所带来的众多知识点记忆难题,他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所学习的人文、生命科学融合起来,为学生耐心解释人的器官发育为何不是按照“想象”来,而是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而来。他也会将有趣易记的记忆口诀交予学生,“一些比较难记的知识点张老师会教给我们有趣的记忆口诀,再加上张老师的北京口音,感觉听他讲课就是一种享受。”2016级预防医学往届生管红颜说道。

张黎肯定学生的能力,用“过来人”的身份勉励新生们建立信心,端正思想和态度,了解历史。他用“不能扔掉你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零件”来让学生明白,打牢基础的重要性。他还旁征博引,用古希腊的故事,用绘画的方式帮学生了解人身体的构造和记住每个零件的名字。张黎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学生们提前进入医生角色,让他们知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张黎讲授的传统解剖学课程《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们的启蒙课,一个老师带30个学生,在实验台上解剖真实人体(也叫“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真正的解剖第一课前,他必带领学生们向“大体老师”致敬行礼,让学生明白“大体老师”对医学科研和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前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让同学们用最专业的态度对待、尊敬“大体老师”。据粗略统计,张黎这十多年来带过的学生,已远超7000人。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是受他的影响而走上无畏的医学之路,并和他一样更加热爱生活。

育人·对生活的的热忱已是他的标签

前不久,张黎突然收到了来自2015级毕业生的微信消息:“黎叔,我告诉你一件事,我今天开始做主刀了,完成了两台手术。”看到这里,张黎那张和年龄不太相符的年轻又白皙的脸上充满着喜悦,眼内却又开始泛着泪光。他说,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庆幸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对学生起了作用,“当他成才之后,第一时间来向我汇报,那个时候我是最幸福的。”张黎回复:“我说我会时刻关注你的动态。”

d086ab242f5b49dfbd5deeea10693b31.jpg

在高校教书的十余年间,张黎越发意兴盎然,他说,是学生让他一直“年轻”,一直成长。在解剖楼一楼廊道,有他精心编设的“时光印记”版面。上面是他与每一届学生课后拍的合影,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总会让张黎经过时内心泛起温暖的涟漪。他们中,有不少在上完医学入门课解剖课后,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清晰而宏伟的目标。他享受与年轻人相处的日子,用专业知识与之交换社会阅历;他目睹一个个学生成长为“名医”,在医院的护士、手术等岗位发光发热。

fc937d5a89dd41648c5fca5b5c071214.jpg

今年,他又带了一批医学新生。在局部解剖课上,几十个人挤在闷热的小教室里,尽管室温达到30多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浓烈且刺鼻的**味,但张黎依旧严守工作岗位,并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为时3小时的解剖操作。实验结束后,看到他一边抹着汗,一边将水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灌时,2020级临床医学学生廖焊均被打动,“看着都心疼!我非常敬佩张老师对待工作时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受他的影响,我的求知欲望愈加强烈,并且坚定了成为一名严谨负责的好医生的决心。”

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学生提到张黎热爱生活的态度。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个对人体身体构造无一不精通的高校解剖课老师,可以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一门课,费时数年去打造一个又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神课;也会为了等一朵花开,静候3个小时。

张黎说,也许真的是“因为懂得,所以更加珍惜。”在去年疫情席卷之际,张黎深知“在面对自然之力时,生命依然很渺小”。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热忱已然化身标签,张贴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普惠·每年给5000市民讲人体科普

7795aa962c614e1382ceaf74c9206bb9.jpg

除了教学,医学科普也是张黎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药科大学,有一个人体教育科学中心,这里的对外科普活动是张黎重点负责也是最喜欢的工作之一。作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该中心在疫情前年均接待5000多名市民,对这里每一个物件都了如指掌的张黎,自然是必不可缺的向导。“让老百姓了解人体、了解生命,这也是一种出发自内心的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学生们的反馈,张黎更加重视人体医学科普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的医学科普能更大量的普及的话,现在医患矛盾、医患沟通能改善很多,所以我很希望让医学科普普惠更多人,不光是我们的医学专业的学生。”

我们采访的当天早上,该中心就迎来了202名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新生。在见到穿着T恤、带着斜挎包的张黎时,他已为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几个小时。汗珠从额头和面颊滴滴滑落,他却仍乐在其中丝毫不予理会:“你们看,这是人的心脏,它的血管其实并不对称……”

但与在科普现场的活泼不同,在其他场合上聊起职业,张黎很少单刀直入地告诉别人自己是“解剖学”老师。如果没有一个刨根问底的人,绝不会发现他是讲授解剖学的老师。因为他知道,现代人对解剖学有“误解”,“公众往往从影视或口述中建构解剖学的概念,而不是从正规的医学教育或科普渠道,其实,我们今天的解剖学覆盖很广泛,一切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都叫做解剖学。”张黎建议大家真正去了解人体、认识人体,这样,解剖学、死亡就和其他普通学科及出生一样,没什么可怕的。

39a572b57cd84fda826adb3afddb4345.jpg

从教十四余年,在国内解剖与生命教育相对落后的境况中,张黎仍“风风火火”地奔走在路上。2014年,张黎在大学城开始了一门名为《人体表面解剖学》的选修课,系统地编设授课教材,让非医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找寻人体体表结构。“体表结构是体内结构的一个投影反射,用此方式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异常情况。曾经上过我这堂课的一名外国语学院学生将此运用到了边检工作中,通过识别人的面部结构,他可以快速判断入境人是否整容。”这是张黎意料之外的事,也是他坚持做人体科普的动力,“人类有一个特点:对任何未知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都想去探索。而我们探索而得的知识也总会派上用场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_Ycqzaf809c0LV2rN6CyQ